时间:2025/3/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本文由作者暴雨遍地说历史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部族源流与活动地域羌族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分布广阔、影响深远的大部族。甲骨文中最早的“羌”字是个独体象形字,为人戴羊角之象。孙海波《甲骨文编》“羌”字下注云:“此象人饰羊首之形,盖羌族人民之标识也。”这其实是羊图腾装扮在文字形体上的反映。《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许慎把羌族同“牧羊”联系起来,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以养羊业为主要生存形态的部族。《风俗通义》云:“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人,因以为号。”以“卑贱者”视之,表现出应劭大汉族主义的褊狭心态,也反映了汉末羌族历史地位的衰落。殷商卜辞中言及该族男性为羌,女姓为姜。羌、姜初为同一族体,已是学术界的共识。《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风俗通义》也说:“羌乃三苗,姜姓之裔。”羌与三苗并非一族,羌族是参与创造甘、青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土著部族,三苗是五帝后期西迁陇右的原长江中游地区的部族。《淮南子·齐俗训》云:“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劗鬋,其于服一也。”分明把三苗和羌人区分为二族。羌是姜姓之“别”或“裔”,则确凿无疑。母系氏族社会以女系为族统,故最初的族姓往往都加女旁。“姜”字从女,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史影,应属最早的族姓。此外,姜姓部族又是羌族中社会发展最快、文化层次最高、融入华夏文明最早、对中原王朝影响最大的族系,以姜姓为核心,而把散居于甘、青地区过着游牧生活的西羌诸部称之为姜姓之“别”,应当说是合理的。姜姓之国,都是“四岳”之后。何谓“四岳”?四岳当然不能理解为分处我国东、西、南、北四方的高峻名山,那是后世的观念。四岳又称太岳,或如上引《嵩高》直接称岳。岳山实即属于陇山脉系的汧山,又名吴山,可能因有四峰耸起而被称为四岳。《周礼·职方氏》所言“正西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即指此山。《尔雅·释山》:“河西,岳。”郑玄注《周礼》,郭璞注《尔雅》,并释岳为吴岳。《史记·封禅书》言“自华以西”的7座名山,其中既有岳山,又有吴岳;而《汉书·郊祀志》述此,吴岳作吴山。《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汧县”目下云:“吴山在西,古文以为汧山,雍州山。北有蒲谷乡弦中谷,雍州弦蒲薮。汧水出西北,入渭。”志文讲得很清楚,吴山即汧山,汧水的发源地。《水经·渭水注》也说:“汧水又东会一水,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括地志》谓汧山“东邻岐岫,西接陇冈”,位处今陕西陇县西部,为陕、甘两省的界山。清代学者胡渭在其《禹贡锥指》中述及史籍吴山、岳山为二山的歧说,提出了他的看法:“愚窃谓吴山《汉书》虽云在县西,而冈峦绵亘,延及其南,与岳山只是一山。自周尊汧山曰‘岳山’,俗又谓之‘吴山’,或又合称‘吴岳’,《史记》遂析岳山与吴山为二山,而汧山之名遂隐。其实此二山者,《周礼》总谓之‘岳山’,《禹贡》总谓之‘汧山’,当以《汉志》为正。”岳山也即四岳地区,为姜姓部族早期活动中心,故又成为姜姓部族的族称。羌族最早的发源地,古史学界的认识大体趋于一致,主张在甘肃中部和青海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以及后来河湟一带的几支青铜文化,尤其是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有可能就是古羌族的遗存。但这种推断同文献记载中夏、商时代的姜姓部族及羌方的史事之间,在连接环节上还存在较大的缺失。如专就姜姓部族而言,陕西扶风刘家墓群,被考古学界认为是姜姓部族的遗存,称之为“刘家文化”。所出双耳高领乳状袋足分裆鬲和单大耳罐,为该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墓葬多有大石块随葬,石块放在固定位置,死者头向皆朝东北,显示出独特的葬俗。如果这种看法成立的话,则进一步印证了我们前文的推论:姜姓部族是羌族集团中最先进的一支,他们在很久以前便离开甘肃,走下黄土高原,在关中西部创建了刘家文化,发展了高水平的锄耕农业。尤须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74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