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3/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图文/舟歌牡丹之乡,我的家园。古隘关口,人文荟萃。关口又名“堋口”,宋代曾在这里设“堋口”县建制,后改为九陇县。年因古名九陇县、九陇郡而改为九陇镇,后改为丹景山镇。它距成都55公里,距彭州市城区13公里,但是随着成彭高速和川西旅游环线的建通,丹景山镇与成都和彭州城区的距离已经锁定在40分钟和20分钟之内的黄金车程。这里,地理环境特殊,历史文化悠久。该地域是彭门关口的出山咽喉。它北靠湔山,南向川西平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特殊、优越。天彭门又名“彭门”“天彭阙”,位于彭州市丹景山镇关口场北面的湔江出口处。由北向南,从关内往关外观望,左边为牛心山,由边为寿阳山,两山对峙,形成天然“门户”,因而,被视为“天彭门”,湔江从西北往东南泾流,在此穿门而过,直奔广袤的平原。天彭门之名的历史,非常悠久,其滥殇完全有可能溯源到《山海经》《禹贡》。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最早见记于西汉扬雄《蜀王本纪》:“(湔氐)县前有两石相对如阙,号曰‘彭门’”。西晋左思《蜀都赋》曰“出彭门之阙”,唐《元和郡县图志》说其地在“汉州繁县地”的“江出山处”,宋《元丰九域志》说“彭门山”在“梁天监中立东益州,又号小郫(彭州旧称)”之地,《大元一统志》说其地与彭州西北三十五里的丹景山相接,《大明一统志》说:“彭邑,诸山之水俱由此出”《蜀中名胜记》说:“丹景山……前为彭门山,两山对峙,悬岩绝壁,相去数百步如门,即天彭门也”“彭祖遍游洞迹,窥其住迹,故曰彭门”,清《读史方舆纪要》说:“彭门山在彭县北三十里,两峰对峙,其高若阙”。《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说:“彭门山在四川彭县西北,两峰对峙如阙……相近有牛心山,与彭门山隔江相对。”专家指出,上述历史记载所指的“彭门”就是位于今天彭州市天彭镇西北十六公里处的湔江出山口,即湔江河谷山口。原河谷地区即名谓彭乡(逢乡),它的谷口为“湔氐县前,正当其位”。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关于“天彭门”这一名称来源的确切记载。天彭门是古蜀文化的地标,是彭州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特征的集中反映。彭门山岩上有石碣云:“彭门汇口,玉村总喉,纳山内九溪水,分山外七河流;路当孔道,无所迁投”,故称其地为“省垣北部,松州前户”“交控民隅”“围蜀之鄙”的“北西天屏”。历史上,由于其地理位置、环境和地形的特殊性,不仅成为蜀中先民立国繁衍的地理标志、农业水利工程的综合枢纽,而且自古还是山地及平原的人们交通往来的烟喉和朝政的军事要隘。所以,历朝历代,对此地势位置都极为重视。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更是代代沿袭,置州郡治所于此。倚门的母亲我不能肯定这幅画就是世界上最美的画但我可以断定这幅画最让人感动倚门的母亲我把这幅画取名《盼》或《望》像岸等待波浪大地等待夕阳夜晚等待月亮和星光倚门的母亲你飘飘的白发和秋天平原的野草一个模样倚门的母亲你相信站得高高的才看得清楚远方的游子你的目光就是星星的长线拉着我这只断线的风筝重返故乡倚门的母亲你在风雨中等待我已经很久了你朴实得就像平原上的一棵树等待飞倦的小鸟回家倚门的母亲啊很简单你就是我站立着的故乡顾问:朱鹰、邹开歧主编:姚小红编辑:洪与、邹舟、杨玲、大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74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