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5/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好 https://m.39.net/pf/bdfyy/bjzkbdfyy/

接续前文,书法点画形态的构成有三要素,速度节奏,力量控制,方向变化。古人讲鹰望鹏逝,惊蛇飞鸟,屋漏壁拆,荡桨冠剑,狮子搏兔等,无一不是以物象意会速度力量方向,所以韩愈评价张旭时说到: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这也是我近些年留心物象,寄希望于物象中找到属于自己对点画形态的感觉的原因。

早些年练字时对这些书论词汇极为留心,有人说这是古人对书法辞藻雕琢,故弄玄虚。我一时也动摇过,旋即想通了一个道理,质疑多见于今人,古论中无人对此些词汇提出质疑,甚至多有以物象印证物象的例子,说明其与书法还是相通,自己尚未窥其门道而已。

又接触“文人字”的概念,说古人字生精神,不全在字内,要依仗字外功,后来见林散之说写字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类论断,自此始留心于诗词戏曲物象等,后通过对练字细节的分析与感知,也理清了通处,并在专栏中讲过无数次。

这件事对我最大的影响并不在印证理论与实践的关联,而是明白了一句话:很多事不是有了才相信,而是相信了才能有。正如后来对气,意,性情的探索一样,古人说有,非独一家在说,那就先相信它存在,站在有的角度看,然后通过多人多帖反复验证,去除“臆造幻想”的部分,留下共通的部分,则大体上与古论所言无异了。

当然,很多理论在先前就已然读过并且相信,实证中很难分辨自己所得结论是否存在先入为主的弊病,故而一直对自己的结论有所存疑。直到后来开始在网上发表一些文章,多是对论对帖的理解与感受,写多了,这种疑虑没有随之增加,反而在逐渐减少。

什么时候没有的呢?有几次看了馆藏版字帖扫描本,比较全面,除帖本身,后边藏家与书家题跋也一并存在,多是明清民国时书家零散所记,很多内容不曾在古论选集中收录。读过之后,发现与自己文章中的见解几乎吻合,并无冲突,自此这种疑虑完全消失,除名家高手所著零星外,他类书法书籍几乎不再去看,也看不下去,这大概就是我对所选方法比较有信心的缘由。

“性情意”可以通过思考与训练理解,但要用字外功激发,只有看到了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才能感受差异,才能写出区别。

在性格方面一直感觉自己比较矛盾,从古帖中去寻找,发现从魏晋至明清,诸家使转我都有合处,但又难持续。

一说是自己浮躁,难以专一,后来发现即便专一,心态上也难能认同,写久了人会不舒服。或许还可以再往下保持专一并且深入,或许这就是练字过程中必经的阶段,我不否认这种方法的正确性,当今大多数高手都经历了这个阶段,我不清楚自己坚持下去会是什么样子,但我清楚自己一定坚持不下去。

专一是压抑的,不认同专一不代表抗拒压抑,练字需要且必须要经历压抑的阶段,否则不出功夫,这无可置否。只是我感受到的压抑像性格深处的抵触,大概是宁可不练,也不能这样练的感觉。

从帖中找到性格的“合处”并不难,难在如何能“合”,如果对每家字帖都“合”,大概只有两点原因,要么不了解自己,要么不了解字帖。思来想去,我应该是不够了解自己,或者说不了解自己这种性格如何落实到点画性质上。

有一点可以证明,古代名家在雏形阶段就有些许明显的个人风貌,这些风貌从其一生经历来看符合其性格,通常这个阶段他们的年龄都在25-30岁间,少数会稍早稍晚两年,意味着他们跟笔产生的自然沟通最少有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且是全时段用毛笔,对笔的无意识驾驭一定会远胜今人。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复杂原因,如成家早,经历多,读的纯,学的深等。无论字内功字外功,对自身性格理解,知识架构精纯都远胜今人,无论哪一点,我似乎都没达到,甚至没能接近,所以对性格的探索就搁置了。

今人对比古人只有一点完胜,资源丰富。可悲的是处某个阶段时这种优势似乎又成了泥潭,禁锢的人无法动弹,以至于忽视了生而就有的本能,自然。大有一种骑驴找马,又不知胯下有驴的感觉。

谈马太远,先看到胯下之驴就已然不易,我决定先找驴,也就是找自己。怎么找呢?点画形态三要素是客观存在的,古人虽未细化如此,却也因此没着相。着相也无碍,任何时期都有先进的理论,吃了消化了也就吐不出,顺受就好。

既然古人都从物象中得悟,我也去感受,是不是能破相,关键在于是否能在自己的用笔使转逻辑上验证物象与字的关联。

此前读古中感受过物象与字的关联,不过那是别人的,自己在感受时应当以一种自然的心态去观察,感受物象的动静,看是否能察觉到与古人貌离神合那个点。过程也很难,就像当初临帖一样,粗临无益,精临后落笔就是帖的影子。

观察物象到了一定阶段,要么看到的是古人字,要么看到的是自己性格,总之跟字跟用笔使转结合不上,也并非完全结合不上,而是分不清哪些东西究竟是古人留下的影子的还是自己切实感受的。

这个过程我至今也觉着有些问题,从情理上讲看物象就是物象才对,想到古人字也无可厚非,毕竟看得多。但产生是古人是自己的疑惑就多少有些矛盾,我可能在起初就没静下来,没单纯的看物象,没去感受物象,而还在想着字,这样的感受一定会失真。

直到今年五月份去骑行,原因很多,其中就有一睹西北苍茫雄浑景观的念头。

大概第三四天的时候,骑着自行车前往陇县,当天正晴,国道上车不少,道两旁是树,太阳由南往北,路是斜向,逆行有树荫,顺行没有,买的遮阳帽还在半路上没到,只能顶着太阳骑。

连续几天阴雨让我忽视了太阳的毒辣,加之早午没吃饭,等回过神来已经要中暑了,于是停在一个工厂门口的树荫下休息,头昏恶心,喝了很多水,吃了能量胶才有所缓和。

当时只能蹲着,虽然有树荫,但天气闷热,光蹲着也无所适从,于是眼睛开始四处乱瞟,正好工厂门口是沙土地,几棵大树,几颗叫不上名字的小植被,交接处似有似无的一阵风,裹挟着沙土与枯叶飞了起来,起初只是在地表扑棱几下,后逐渐形成旋风状,反复在地表间蓄势,几十秒后由小及大,大概一人高的时候,戛然而散,期间形状变化时直时曲,枯枝枯叶沙土聚散凌乱,大有所感,回望古人,字中虽有诸多相通处,但无一相似处。

这时我大概是真的做到比较纯净的感受物象变化,对其他人来讲或许不难,对我来讲就极为珍贵,如不是中暑缘故无暇顾及其他,也难以察觉。这种物象带来的感受对每个人都未必一样,很多时下感受我无法描述清楚,它们不过是自然中一次微不足道的聚合,但那一次生起与沉寂只有我看到,对我来讲就不一样了。

感受到不同是一个阶段,但终究要与字联动,结果联动还是出了问题,也让我认识到时下问题的根因在哪。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77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