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秦人对交通的钟爱有着悠久的历史,西迁东进求发展的秦人,其颠沛流离和不断扩大疆域的奋斗历程,使秦人对交通与社会治理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非子则以“好马,及畜,善养息之”闻名于世;秦都咸阳三号宫殿遗址发现的壁画车马仪仗;秦始皇出巡时浩浩荡荡的车队和秦始皇陵封土西车马坑中出土的铜车马,均可以体现出秦人对车马和交通的重视。在秦实现统一的过程中,交通对于其社会治理和统治机器的运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秦驰道构建完备的陆上交通

  秦的交通建设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交通的发展对提高行政效能、促进经济繁荣、加强文化交流互鉴都有着重要意义。战争无疑需要利用交通运输条件输送兵员和物资,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这一作用在秦始皇出巡的刻石中得到体现,“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秦驰道、直道的修建是这一制度的具体体现。《汉书·贾山传》记载秦驰道:“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驰道以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将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连通,终于形成了中国最早、最完备的陆上交通网络系统。

  从秦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如下:

  第一,从咸阳顺渭河南东行,出函谷关到关东。这条道路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往来就非常频繁。其路线为咸阳、霸上、豁口、斜口、零口、潼关,过函谷关后继续东进,可以向东北和东南,“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它在诸侯争霸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汉以后与东方和东南的联系基本上使用这条道路。

  第二,由咸阳向西北行,这条道路叫“回中道”,因中途建有回中宫得名。其回程部分从陇山道而返关中。这条驰道当是从都城咸阳出发,沿泾水,过今淳化县向北到甘肃省的宁县、合水、庆阳,然后向西南方向折至今渭源、陇西、天水,再向东北通过陇山,沿洮河经今陇县、千阳、凤翔向东至都城咸阳。秦始皇第一次出巡,所经地区就是沿着这条路行进的。

  第三,从长安向东南,主要利用秦岭北侧灞水河谷和秦岭南侧丹水汉水河谷连接开辟而成。经蓝田、商洛,出武关,到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因途经蓝田谷和武关,所以也称蓝关道、蓝武道或武关道,或称商於古道。在对楚国的战争和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由咸阳向东北,经栎阳、大荔,渡蒲津,到太原。秦晋间的交通,在周秦时期并不在河南的崤函附近,而是在渭河以北及涑水流域。这可从秦晋或秦魏两国间发生战争所涉及的地区得到证明。这条道路在秦与晋、秦与魏的争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由咸阳到西南,通过子午道、陈仓道等到达巴蜀。秦在通向南及西南的交通要道口上均设有县,如杜县、周至县、户县、眉县、陈仓县等,反映出交通的重要性。学者史念海在《汉中历史地理》一文中认为,秦国在秦岭上修筑的栈道,至少有两条。刘邦破秦之后,受项羽封号,称汉王,王南郑各地。汉王之国,是由杜县南行,杜县在现在的长安区境。这分明是后来所称的子午道。后来由南郑北归,却是别由故道。故道是秦汉时的县名,故址在今凤县附近。县名以“故道”相称,分明是以前的旧道。由这条路北行,就到了秦岭之北的陈仓。

  秦直道及其历史意义

  除了通向全国各地的驰道以外,秦始皇还下令修建了针对北方匈奴的直道。《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史记·蒙恬列传》也云:“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司马迁随汉武帝北巡时路经秦直道,他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这条路是由都城咸阳和林光宫直抵北部边境城镇九原的一条军事性的高速道路,以直为至上要求,这样才能缩短行程,节省时间,所以需“堑山堙谷”,修建难度很大。直道南北长约公里,南起秦林光宫,其遗址在今淳化县的梁武帝村,它既是行宫别墅,供皇帝避暑时用,又可以说是北方防御匈奴的指挥部,由这里急行军,快马加鞭,三天三夜即可以直至阴山脚下,防御匈奴南犯,统治者可由此线北巡边疆,来回便捷、省时。据现在勘察情况看,直道在修建时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地形,以尽可能取直。

  秦始皇实现统一,继秦王政时代的三次出巡之后,统一后十多年中就五次出巡。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统一后的第二年,“始皇巡陇西、北地”,第三年“始皇东行郡县”,第四年“始皇东游”,“三十七年,始皇出游”。以至于死在了第五次出巡的路上。秦始皇五次出巡的目的,虽然可能有游览的因素,但炫耀权力、稳定东方才是重要动机。尽管秦用武力征服了东方诸国,但东方六国并未心悦诚服,因此向被征服地方展示“得意”,是出巡的主要目的。曾经作为秦中央政权主要决策者之一的左丞相李斯被赵高拘执后,在狱中上书自陈,历数七项重要功绩,其中包括“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平民面对这种权力炫耀形式的反应,可见项羽所谓“彼可取而代也”,以及刘邦所谓“大丈夫当如此也”,都说明这种“见”帝王之“得意”的成功。秦二世继位后也曾经出巡东方,他认为出巡的目的是“示强”,以达到“威服海内”的目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世与赵高谋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今晏然不巡行,即见弱,毋以臣畜天下。’”于是,“春,二世东行郡县”。

  秦在统一战争中,调动数以十万计的大军连年出击,无疑也需凭借强大的运输力量保证后勤补给。以秦赵长平之战和秦灭楚的战役为例,秦军出动兵力达60万之多,没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是无法完成的。学者王子今认为,秦国优越于其他各国的交通条件,是完成统一的重要因素。

  秦的对外交通在统一六国和此后巩固政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秦统一六国后,面临六国旧贵族势力的反抗和匈奴的侵扰两个问题,兴修驰道、直道乃是巩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驰道经过六国的一些旧都,就是为了能够及时运兵镇压旧势力的反抗。除了以上所讲的陆路交通外,秦时还利用水上运输,特别是利用渭河的有利条件,将东方的大量物资运至咸阳,以满足都城所需。

  (作者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徐卫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2662.html
------分隔线----------------------------